11月24日,是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的米寿之日(米寿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寿称,是八十八岁的雅称。原因是“米”字拆开,其上下各是八,中间是十,可读作八十八)。在这一天易中天教授、作家野夫等武汉大学校友纷纷送上了祝福。
出人意料的是,在刘道玉生日的前一天,11月23日,《中国新闻周刊》上刊登了他的一篇文章,标题是《“一流大学”的浮夸和浮躁》。在这篇文章中,刘道玉直接把矛头指向一流大学,首当其冲的就是在世界各大大学排行榜中,国内大学中排名最高的大学——清华大学。
纵观整篇文章,刘道玉针砭时弊,用词犀利。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重点:
五大· 要点
·“一流大学”这个词,在世界高水平大学的文献中根本就找不到。
·“一流大学”本身就意味着教育理念缺失,代表着大学的产业化和行政化。
·“一流大学”的评选引起了大学之间相互攀比的歪风,造成评审贿赂、学术腐败。
·教育和科学研究都要重视过程,而不必太重视结果。
·清华大学宣称自己“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”,是浮躁和虚荣心的爆发。
看得出来,刘道玉校长还是一如既往的敢说话。
刘道玉是一位饱受争议的校长,他曾经是全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。上个世纪80年代他领导下的武汉大学,被世界公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。那个年代的武汉大学敢为人先,在高等教育领域创新之举很多,被称为“刘道玉时代”。
刘道玉出生于1933年,1953年10月-1958年8月期间,他在武汉大学化学系学习。1977年,44岁的刘道玉出任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等教育司司长。1979年,他辞去在教育部的职务,回到了母校武汉大学,从1981年开始担任武汉大学校长,那时他只有48岁。
在任职武汉大学之前,他为恢复高考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,任职武汉大学之后,他在学校试行学分制、主辅修制、插班生制、转学制、导师制和助学贷款。在那个年代,这些制度没有人尝试过。可在当今的大学里面,这些都已经成了常态(转学除外)。他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倡导者,被誉为“武大的蔡元培”。
刘道玉爱才如命,哲学家邓晓芒(作家残雪的哥哥)没读本科就直接考了研究生,毕业后刘道玉破格留他在校工作;法学家韩德培工资太低,刘道玉帮他帮他努力争取涨工资;如果不是刘道玉,我们不会认识今天的易中天,因为当年刘道玉动员五个本科生去新疆,才换来易中天的留校。
经济学家邹恒甫获得留学哈佛的机会,却险些因为学费太贵而丧失机会,多亏刘道玉的帮助才得以入读哈佛;经济学家杨小凯自学成为经济学家,被刘道玉聘为讲师。杨小凯56岁病逝之前,曾经两次被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。作家野夫在1990年身陷囹圄,刘道玉亲自去探视,送去食物和药品。
遗憾的是,刘道玉在武汉大学的校长任长只做了7年。1988年3月6日,刘道玉被国家教委干部局负责人奉命宣布免去武汉大学校长职务。此后,他曾受邀去担任厦门大学、华侨大学、暨南大学等院校的校长,但他都婉言谢绝了。
刘道玉校长说:“我理想中的大学是以人为本、大学独立、思想自由、学术至上、民主学风、创造不止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