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 Java 诞生 30 周年的专访中,Java 之父詹姆斯·高斯林(James Gosling)多次谈及对人工智能(AI)的看法。
他以技术亲历者的视角,揭开 AI 热潮下的冷静思考,其观点贯穿对技术本质的洞察与行业伦理的反思。
AI 本质批判:拒绝炒作,回归技术本源
高斯林对 AI 的核心质疑集中于术语滥用与本质误读。
他直言:“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最大问题是名字”,认为“高级统计方法”才是它们更准确的定位。(当然了,他承认这些系统背后的数学原理令人印象深刻。)
在他看来,当前被热捧的 AI 技术本质上是“极其复杂的锤子和螺丝刀”——是人类可操控的工具,而非具备自主推理能力的“智能体”。
这种批判直指行业泡沫:“AI 是一个带有一堆问题的营销术语”,“这基本上是一场骗局”。
他尤其批评了推动 AI 炒作的风险投资家,他说“科技行业里骗子和炒作贩子多得让人头疼”,风险投资家“只关心成功退出”,而不是开发真正有用的技术。
他预测 “绝大多数 AI 投资都会打水漂”。
Max 补充:比如 4 月份爆出来的这个案例:《估值 21 亿的 AI “一键购物”APP,竟是外包牛马手工操作?CEO 用 PPT 骗惨投资人,一旦定罪牢饭最高吃 40 年》 。这类骗局其实不少。
AI 编程助手:演示惊艳,实用局限显著
对近年大火的 AI 编程助手,高斯林承认其“初始演示很吸引人”,但尖锐指出:“项目稍复杂就会失灵”。
他揭示这类工具的底层缺陷:依赖代码爬取现有样本,只能复制已知模式,而专业开发的核心是“解决未重复的新问题”,优质方案早已被封装为库,真正的挑战在于创造性架构设计。
因此,他断言 AI 在编程方面最有价值的应用不是取代程序员,而是 “生成没人愿意写的文档”——本质上是一个智能搜索引擎,能理解代码的工作原理,并解释如何使用特定的 API 或功能。
编程不可替代:AI 时代的核心能力坚守
面对“AI 将淘汰程序员”的论调,高斯林掷地有声地表示:“如果我有孩子,仍会教他编程”。
他的逻辑基于两点:
- 系统理解的必要性:即便 AI 接管一切,人类仍需理解系统底层逻辑是如何工作的,以确保安全、调试问题;
- 行业本质的不可替代性:编程的核心是“问题建模与抽象能力”,这是统计工具无法触及的人类智慧领域。
他更驳斥科技巨头的“裁员威胁论”是“自私的话术”,指出此类言论实为压榨员工的借口,而非技术发展的必然。
高斯林的批判并非否定技术进步,而是呼吁理性看待工具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