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畔大学名字被铲掉,引人注目,“有关方面”的解释,竟然是因为“扰乱秩序”,“大学”二字不能随便叫。此言是也。但这名字叫了3年,“扰乱秩序”3年啦,没什么一直没人管?
一个人红的时候,什么规则法律,对他都是浮云;一旦变黑了,所有娇宠他的规则,都会一夜翻脸变成撕咬的锁链。
这也是我一直提醒企业家们的事情:很多做企业的朋友,不检视规则,只得意于认识谁谁谁,享受凌驾于规则的特殊服务。“搞定!一路绿灯”。孰不知在一个一个路口,为自己埋下一个一个定时炸弹。

“大学”两个字,确实不能随便叫的。
我在协调——RMIT“企业家学员”选送清华大学进修一事中,算是长了见识,见识了清华对培训控制之严:一个与欧洲大学合作的商学教育项目,教育部都批了,但清华“不批”——运行了一年多,担心质量达不到自家的标准,主动叫停不办了!
这才是大学的严谨。这样才能给企业家们更多的真东西!
比如这次,一听说将“选送清华”,往期学员就有人希望单独给清华模块缴学费,去清华读读书;但清华明确不收,只能按“校际合作”,接受皇家理工“统一送去”的学员。不差钱儿。项目组爱莫能助。甚至,这可能也是唯一的一期“皇家理工+清华”班。因为学校控制越来越严。
(图片来自于网络)在乱象丛生的商学培训领域,清华依旧是一股清流。
这种清高,并不是书呆子。要知道在全世界的“大学造富能力”排行榜上,清华一直稳居中国第一,3000万美元资产以上的富人中,清华校友一直排名首位。这也是我们费了好几年功夫,促成“皇家理工+清华”董事长班的原因:以这种严谨,让学员们真正学到东西;让有高度的高人,帮助跨境资本获得一个最高的客观视野;以高标准的门槛,让学员们获得更有效率的资源。
有人说:铲掉马爸爸的大学招牌,对私营经济是一个警示等等,我倒不完全赞同。“大学”二字,确实被他们滥用了。
如果说有“传递什么信号”,我倒觉得是:“靠关系”赚钱,靠“优于规则”的特权赚钱,那样的商业环境从此结束了!
企业家们要明白:时代变了!你需要一次重新思考,一次头脑的重新武装。尤其是跨境发展,还涉及到不同文化的理解,制度碰撞的挑战,更需要重新学习。
缺乏底蕴、用金钱建成的大学,只会是一群新贵们浮燥地狂欢,得意忘形之下,不但危险,而且也走不远——比如马爸爸豪气300年的“大学”,3年而终。真正的大学,真正的商学院,才会让人沉下心来,理性洞察;才会理性地集合起来,理性发展。